我?;A醫學部人體解剖學教研室龐龍博士,與西安交通大學、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等合作,于近日在分析化學領域頂級期刊(一區TOP)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IF 8.428)上,發表題為“Microstructure-based Techniques for Single-cell Manipulation and Analysis”的論文,龐龍博士為本論文第一作者。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作者單位,第一通訊作者單位身份在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上發表論文。
微結構是微流控芯片中最常見的一種技術,被廣泛的應用于細胞分離、體外器官構建、臨床檢測、單細胞操控等方面,其中單細胞操控近年來逐漸成為微結構技術應用的熱點。但是目前尚未有文章對這一技術進行系統的總結和歸納,該論文首次系統地總結了微結構微流控技術在單細胞操控方面的研究,并歸納了微結構技術的應用及優缺點,為后續研究人員選擇和設計相關芯片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金、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陜西省教育廳自然科學基金、陜西省腦疾病研究中心基金、西安醫學院科學基金等的聯合資助。

文章插圖

頂級期刊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封面
微流控芯片技術,是一種微流體界面精確操作技術。微流控芯片的特點在于,它可以實現常規實驗室諸多基本功能的微型化和集成化。目前利用微流控芯片技術可以進行生物學基礎研究和臨床檢驗,特別是在微型化組織培養,人體器官模擬,細胞分選和單細胞操作。在單細胞操控方面,基于微流控芯片分離方法進行細胞分離逐漸成為了研究熱點。

一種單細胞捕獲與藥物篩選微流控芯片(Pang et al.2016Labon a Chip)
龐龍博士主要從事集成微流控芯片高通量細胞操作、器官組織仿生、疾病即時診斷與傳感及藥物篩選等方面的研究。重點關注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單細胞操控與檢測技術。龐龍博士目前主持多項國家級與省部級項目,同時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省部級項目;近年來在包括國際知名雜志Analytical Chemistry, Lab on a Chip,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等公開發表SCI論文12篇(總影響因子超過60),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陜西省科技廳計劃項目、陜西省教育廳等多項課題,共計到賬經費40余萬元,發表1作SCI論文(IF均大于6.0)3篇。申請國家專利4項,獲批1項。指導學生獲得陜西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項)、西安醫學院大學生科研項目(1項)。

龐龍博士
現階段,基礎醫學部人體解剖教研室共有校高層次人才2人,陜西省科技新星2人,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主持省部級項目及其他課題超過20項,共發表SCI論文20余篇,獲批國家專利10余項。同時,基礎醫學部將繼續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團結奮進,開拓創新,不斷推進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上水平,上層次,努力為學校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